🚨 別再以為「Line紀錄=合約」
「我們都靠 Line 溝通,已經算是合約了吧?」
這句話,幾乎是所有小型工作室與自由接案者都說過的。
但現實卻是——錯!
在勞資爭議裡,Line 訊息往往不被法院認可為有效合約證據。
原因很簡單:
Line 紀錄可以被刪除、修改,難以證明原始真實性
訊息內容通常片段零散,沒有明確的條款與雙方簽署意願
無法具體界定薪資、工時、責任範圍
所以當爭議發生時,你以為的「證據」,其實什麼都不是。

💥 為什麼 Line 訊息不足以當作契約?
許多人誤以為「有紀錄就算白紙黑字」。
但法院與勞工局看的是「法律效力」,不是「聊天記錄」。
1. 訊息片段、不完整

聊天對話往往是即時互動,沒有系統性,也沒有正式同意過程。
舉例:
雇主說:「那這樣我們算一小時 500,可以嗎?」
員工回:「好喔~」
看似同意,卻沒有明確記載工作內容、時數、責任歸屬,根本無法構成有效契約。
2. 無法界定薪資、工時、責任

一個完整的勞動契約,應該明載:
工資金額與發放方式
工時、休假、加班制度
工作地點與範圍
雙方責任與保險義務
3. 訊息可被刪除或修改

Line 允許刪除訊息,即使截圖也難以證明是否被篡改。
法官寧願看見「雙方簽名的紙本/電子契約」,也不會僅憑一串聊天紀錄判決。
⚖️ 常見爭議情境:一句「Line講好」最後全盤皆輸

情境一|員工離職討薪資,雇主拿 Line 當證據卻被打回票
某美容工作室的助理離職後,向勞工局申訴薪資未結清。
雇主拿出 Line 對話:「當初講好底薪 25000+抽成,怎麼可以這樣?」
但由於沒有正式契約、打卡紀錄、薪資明細,
法院仍認定雇主違反《勞基法》第 22 條,必須補發薪資。
情境二|合作師傅出意外,業主被迫全額賠償
一間美甲店找外包師傅接案,只靠 Line 講好「拆帳五五分」。
沒想到師傅在工作中受傷,因沒有簽承攬契約或保險條款,
業主被認定為實質僱主,需承擔全額醫療與勞保責任。
情境三|家事服務 Line 安排臨時加班,卻沒有工時紀錄
某清潔公司使用 Line 排班,臨時要求員工多待一小時。
事後爭議時,因沒有正式排班紀錄與加班單,
勞工局仍判定雇主違法,須支付加班費與罰鍰。
📚 案例解析:真實發生的三個錯誤
① 美睫店:「分潤講好了啊」還是不算數
店長與員工在 Line 上確認「6:4 拆帳」,
但未說明誰負責材料、誰負責客源、誰支付保險。
最後勞工局仍判定這屬「雇傭關係」,必須補發底薪與保險。
② 家事服務:「臨時加班」沒紀錄,算違法工時
Line 對話僅有「今天多做一小時可以嗎?」
缺乏正式加班單與雙方簽名,法院直接認定雇主違法。
③ 攝影師合作:「我只是外包」卻被判定是雇員
案件中雙方無簽約,卻長期定點工作、使用店家設備。
法院認定屬「僱傭關係」,店家需補繳勞健保與資遣費。
🧠 合約的重要性:書面是唯一能完整保護雙方的證據

很多小店主認為「簽約很麻煩」,
但實際上,不簽約才是最貴的錯誤。
一份書面契約能:
清楚規範雙方權利與義務
避免誤會與爭議
作為法律上的正式證據
幫助建立信任與專業形象
合約該包含:
💰 工資條款:薪資金額、發放日期、計算方式
⏰ 工時條款:排班、休假、加班機制
🧾 責任條款:工作內容、違約處理、保密義務
🧍 保險條款:勞健保、職災、第三方責任
📑 終止條款:解約程序與損害賠償
🧩 顧問觀點:如何從「Line約定」轉為「正式契約」
第一步:建立標準化範本
可從行業範例開始,如美容業、教練業、清潔業、家事服務等,
每個產業的風險點不同,條款也應客製化。
第二步:保留溝通紀錄,搭配簽署文件
Line 可作為「輔助證據」,但應搭配正式合約。
在簽約後可附上「電子簽名」、「PDF 雙方存檔」,
讓紀錄具備時間戳記與完整性。
第三步:善用顧問協助,設計合法合約流程
專業勞資顧問會幫你:
審核條款合法性
設計排班與薪資制度
整合工時與合約管理系統
🔒 「Line 紀錄不能救你,反而會害你。」
別讓一時的方便,成為日後的麻煩。
現在就開始替你的團隊、合作夥伴、臨時工
設計一份合法、可執行、能保護彼此的契約。
📞 立即預約專業顧問諮詢
讓我們幫你把「聊天約定」變成「法律保障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