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,台灣人雖然是全球保險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,但平均每人身故保險金卻僅約 56萬元。
這樣的金額,真能夠支撐家庭在意外或疾病發生後的長期生活嗎?
在保險越買越多的同時,許多人對「理賠」的真實狀況,卻仍不甚了解。本篇文章將帶你看懂台灣最新的壽險理賠數據,並從中理解: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檢視重大傷病險與癌症險的保障設計。
一、台灣人超愛買保險,但保障金額卻不成正比

根據壽險公會與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資料,台灣人平均擁有 2.3 至 2.6 張保單,壽險與年金險的投保率更超過 230%,代表平均每人手上至少有兩張以上的壽險。
然而,2023 年的壽險業理賠總額與人數統計顯示,平均每人身故給付仍只有 約 56 萬元。
這項數據揭露出一個現實:
台灣人「買很多保險」,但不一定「買對保險」。
多數人習慣以「有保就好」的心態投保,卻忽略了實際保額是否足以支撐家庭在重大事件發生後的經濟壓力。
二、壽險理賠最新統計:平均56萬,仍顯不足
以下為壽險公會公布的「壽險業被保險人死亡原因」統計資料(單位:千元),揭露了最新的理賠平均金額:
從上表可看出:
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為 惡性腫瘤(癌症),理賠人數高達 63,000 多人,平均給付約 57 萬元。
理賠金額最高的項目是 呼吸器官結核病,平均給付約 83.3 萬元。
整體平均死亡給付僅 56 萬元,顯示保險金額普遍無法滿足家庭長期的經濟需求。

對於有房貸、學貸、子女教育費與長照支出的家庭來說,這樣的金額幾乎無法撐過半年。
三、為什麼需要重大傷病險與癌症險?
1. 醫療費用遠超過想像
許多家庭雖然有健保,但健保並非「全額支付」,自費項目才是真正的經濟壓力來源。
2. 工作收入中斷風險
重大傷病(如中風、心肌梗塞)往往導致長期失能或失去工作能力。此時,除了醫療費用,還必須面對家庭收入驟減的雙重打擊。
3. 保險金用途靈活,可補足健保缺口

重大傷病險與癌症險的理賠金屬於「一次給付」,可自由運用於:
支付治療費、復健費、營養補充費
生活開銷與房貸支出
雇用看護、請假損失補償
這也是為何在現代家庭風險規劃中,這兩類險種被視為「第二張安全網」。
四、常見誤區:你以為有保,其實沒保
1️⃣ 只買醫療險卻沒重大傷病險
住院日額醫療險主要針對「住院期間」給付,若罹患慢性癌症、長期治療但未住院,反而可能無法理賠。
2️⃣ 舊保單內容已不符需求
許多十年前的保單,重大疾病定義過於嚴苛,或缺乏新型治療(如免疫療法)的理賠項目。
建議定期檢視,更新保障內容。
3️⃣ 保額太低,保障無感
若主力壽險僅 50 萬、重大傷病僅 20 萬,在實際醫療與生活開銷面前幾乎等同零效果。
五、保險額度該怎麼算?這條公式請記下來
壽險額度 = 撫養責任花費 + 貸款或債務 – 可運用資金
也就是說:
若家庭中有父母、子女需要照顧,或背負房貸車貸,壽險保額應該足以支應至少 3–5 年的生活費。
若自己是主要經濟支柱,應考慮更高的壽險與重大傷病保障額度。
理想狀況是:
壽險用來保障家人生活,重大傷病險用來保護自己與收入。
六、如何檢視手中的保單是否夠用?

✅ 步驟一:確認保障類型
檢查是否同時擁有壽險、醫療險、重大傷病險、癌症險四大類。
✅ 步驟二:查看保額與理賠條件
注意「一次給付型」與「分期給付型」差異。一次給付較靈活,可自由運用資金。
✅ 步驟三:重新評估需求變化
若家庭結構、收入、生活開銷有變動,應同步調整保障額度。
✅ 步驟四:諮詢專業顧問
由保險顧問協助分析保障缺口,並提出補強方案,能更有效率地配置保費。
七、進階保障:從「保額不足」到「保障充足」
近年來,保險市場開始強調「保障升級」與「健康促進」的概念。
不僅是買保險,更重要的是打造完整風險管理計畫。
若能搭配健康險、失能扶助險、長照險等,能讓整體防護網更加完善。
🎯 保險不是買多,而是買對
從數據可以明確看出,台灣人的保單數量雖多,但平均理賠金額仍遠遠不足。
與其擔心繳了多年保費不理賠,不如主動了解自己的保障內容,確保在關鍵時刻能真正發揮作用。
💡 壽險是給家人的保障,重大傷病險與癌症險則是給自己的底氣。
懂得規劃的人,不是因為害怕未來,而是為了讓明天過得更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