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保單需要「每年翻一翻」?
大部分人投保後,拿到保單就乖乖收進抽屜,心想「買了就安心」。直到真正需要理賠時,才會再次打開來看。但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帶來風險。
保單不是護身符,而是一份「合約」。它清清楚楚寫明什麼情況能賠、什麼情況不能賠。如果我們不去理解與檢視,就容易陷入「以為有保障,實際沒有」的困境。
保單檢視的必要性:需求會變、險種會更新

隨著人生階段不同,風險與需求也不一樣:
20–30歲:剛出社會,首重醫療險、意外險。
30–40歲:成家立業,增加壽險、失能險,保障家人生活。
40–50歲:健康風險逐步上升,需要防癌險、重大傷病險。
60歲以上:醫療與長照支出攀升,更需要長照險、實支實付險。
此外,保險公司每隔幾年會推出新商品。相同保費,保障可能更全面。如果不檢視,就可能錯失更新的機會。
真實案例:錯誤認知帶來的遺憾
案例一:失能險誤解
一位婆婆因糖尿病,想規劃失能保障。她以為自己買的失能險能涵蓋一般行動不便或部分失能。
實際檢查條款後發現,這份保單其實是壽險中的「完全失能給付」,必須達到完全喪失生活能力才有理賠。像一般的六級失能(例如需要輪椅或生活需要協助),完全不在保障範圍內。
她多年來繳的保費,等於買錯了商品。
案例二:防癌險誤解
另一位媳婦,每年為婆婆繳近一萬元的防癌險保費。她原以為,若第一次罹癌,至少能獲得30–40萬元理賠。
實際條款卻寫著:首次罹癌僅給付 6,000元,重度癌症才 1.5萬元。
經過調整後,保費沒有增加,卻新增了 實支實付額度,並多了 50萬元重大傷病保障。保障變得更完整。
三大錯誤觀念,你中了嗎?

「有買就好」
「保單越多越安全」
「保費越高,保障越好」
每年檢視保單,該看什麼?

保障範圍:是否涵蓋了當前最可能面對的風險?
理賠條款:是否清楚了解失能、癌症、重大傷病的定義?
保費合理性:支出是否符合經濟能力?有無浪費在重複保障?
市場新商品:是否有更合適的險種可替代?
常見問題 Q&A
Q1:我已經有很多保單了,還需要檢視嗎?
需要!保單越多,越可能出現保障重疊或空白。
Q2:檢視保單會不會被推銷?
專業顧問的重點不是推銷,而是幫助你「用同樣的錢,買到更對的保障」。
Q3:多久檢視一次?
建議 每年一次,或在人生重大轉折(結婚、生子、退休、罹病)時立即檢視。
保單檢視的實際效益

避免誤解:不會等到理賠才發現保障不足。
提升效益:同樣保費,換取更完整保障。
確保需求:隨年齡與責任改變,保障不會脫節。
保單不是收起來就好,每年翻一翻,才是真正為家人守護的責任
保單是一份「保障未來」的承諾,但它只有在被正確理解與使用時,才真正有效。
如果只是收在抽屜裡,它只是一疊紙;唯有每年檢視,確保保障與需求吻合,它才能成為你與家人真正的後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