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保存期限怎麼訂?能不能直接參考市面上類似產品的標示?
其實,許多食品業者在新產品開發或異動時,最常遇到的一個難題,就是「有效日期的確認」。

尤其是中小品牌,若缺乏專職的品保與研發人員,要進行標準保存試驗更是困難。
因此,食品顧問的角色愈來愈受到重視,特別是在有限預算與人力條件下,如何協助品牌安全、有效地完成保存期限的評估,變成一項專業又關鍵的任務。
🧪 有效日期的制訂不能只靠經驗法則
食品的保存期限(Shelf Life)並不是隨便標示就可以。若保存期限標示錯誤,不但可能面臨產品變質、客訴風險,還可能涉及食品安全法規,影響商品上架、抽檢稽核,甚至導致品牌形象受損。
在實務上,制訂有效日期的第一步,就是明確了解產品性質,並依據其特性分類,常見可以分為兩大類:
第一類|延伸性產品:已有資料庫者
這類產品通常是在原有商品基礎上做些微變更,例如:
更換口味(如草莓口味變檸檬口味)
替換原料廠商或微調添加比例
更動包裝方式(如玻璃瓶改為PET瓶)
調整管制點條件(如熱風乾燥溫度從80°C改為70°C)
由於這些變更屬於「相近產品變異」,如果企業原本就有保存試驗資料庫,顧問可以協助進行比對試驗或進行加速試驗(Accelerated Shelf Life Test),用較短時間與資源推估產品的有效日期。這類的試驗流程較快,風險也相對低。
第二類|新品類產品:無資料庫者
若是品牌首次開發該品類,或產品性質與過往完全不同,這時就需要從頭規劃一套完整的保存試驗計畫,包含以下要素:
儲存條件的模擬(常溫/冷藏/冷凍)
取樣時間點的設計
理化分析與微生物檢驗項目
品評標準的建立
數據紀錄與法規合規性
對中小企業而言,這些試驗通常無法自行進行,因此尋求食品顧問的協助是非常實際的做法。
👩🔬 食品顧問如何協助?三階段有效期限確認流程
食品顧問的工作不只是幫忙聯繫檢驗機構,更重要的是「架構出一套合邏輯、可被驗證、符合法規」的保存試驗設計與執行流程。
以下是顧問在協助確認有效日期時,常採取的三階段流程:
① 確認產品規格
這是最基本也最關鍵的一步。顧問會針對以下幾個面向進行資訊彙整與確認:
成分有哪些? 有無高風險成分如蛋、乳、肉類?
保存條件? 是常溫、冷藏、還是冷凍?
包裝方式? 是瓶裝、鋁箔袋、真空包裝?
加工方式? 加熱殺菌、調酸、鹽漬、乾燥等會直接影響保存期。
有無添加物? 如防腐劑、抗氧化劑、pH值調整劑等。
其他保護機制? 如乾燥劑、脫氧劑等延長保存效益。
檢驗規格標準? 包含物理、化學、微生物、安全等各項指標。
② 設計保存試驗計畫
根據產品特性設計出適合的保存試驗架構,包括:
保存溫度設定:常溫(25°C或35°C)、冷藏(4°C或7°C)、冷凍(-5°C或-18°C)等模擬儲存情境。
取樣頻率規劃:依據以上的產品規格,綜合評估預設該產品有效日期,例如:某冷藏商品預估效期是20天,將依據效期的20%、40%、60%、80%、90%、100%、110%、120%比例,設計取樣點。
檢驗項目:
品評分析,包含外觀(是否沉澱、變色)、氣味與風味(是否變酸、發酵味)
物理性分析,例如pH值、糖度、酸價、色度、水分等
微生物分析,例如總生菌數、大腸桿菌群、酵母菌、黴菌等
化學性分析,例如營養素含量,如維生素C含量因保存而遞減等
標準品:建議使用同一批生產的樣品作為基準品,方便後續比對。
表格與紀錄設計:所有數據需具可追溯性,日後也能作為報價、稽核或驗證依據。
❓ 常見QA:中小品牌最常問的保存期限問題
Q1:我的產品很像市售某品牌,能直接標他們的保存期限嗎?
A:不建議。即使外觀與包裝相近,但原料來源、配方比例、製程、管制點等都有可能導致保存期不同,若出事無法自證保存試驗,將面臨法律風險。
Q2:做一次保存試驗要多久?很貴嗎?
A:依產品性質不同,最常見的以溫層區分,短的7~30天,長的1~3年。費用上但並非試驗越長費用越高,主要跟取樣頻率、有否加速試驗有關,費用從1萬到5萬元不等,可與顧問討論與規劃。
Q3:有效日期需要寫精準嗎?可以寫「賞味期限」嗎?
A:「賞味期限」與「有效日期」不同,依據法規應標示有效日期,若標示錯誤,恐違反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。
③ 解讀結果與提出建議(完整版內容請加入官方LINE)
保存試驗完成後,顧問會協助針對每一項檢驗結果進行綜合評估,判讀產品在各時間點的品質變化,最終提出綜合報告,制訂合理的有效日期。這階段的判讀,不僅仰賴檢驗數據的合格與否,也包含對產品風味、外觀等感官指標的專業品評。
不過,許多品牌不知道的是——試驗結果的解讀,不只是看生菌數是否合格這麼簡單。例如:
微生物項目全數合格,但品評分析的風味已出現變質,就不用再繼續保存試驗。
或者三類分析都合格,但營養素的功能完全失去功效,也無須再繼續保存試驗。
此外,解讀後顧問也會根據風險等級,提供後續建議,例如是否需要調整製程、補強包裝、增加保護機制或縮短保存天數等。
🔍 想了解這段關鍵的「保存試驗判讀策略」與各種真實案例怎麼做判斷?
➡️ 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,由我一對一協助你判讀你的產品是否適合進入試驗、需要做到哪一階段才夠安全,也可提供你曾經協助過的品牌實例做參考!
📩 加入官方 LINE >> @333wobsn https://lin.ee/wtjgK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