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三寶媽,我懂。有時候孩子只是大哭一下,我們就忍不住吼回去。事後懊悔,但當下真的撐不住了。這不是因為我們「沒耐心」或「不夠愛孩子」,而是因為:
能量早已透支
白天上班、晚上帶孩子,生活像沒有休止的戰場,身心早已「低電量」。孩子一哭,就像最後一根稻草壓垮我們。
潛意識裡的渴望落空

我們太希望孩子能「懂事一點」,卻遇上哭鬧、不合作。這落差容易觸發怒火,戳中我們的無力感。
所以,孩子的哭鬧只是導火線,真正讓我們爆炸的,是「自己的狀態」。如果當天壓力不大,我們能耐心陪伴;但當身體不適、事情堆積時,就更容易崩潰。
反應式育兒 vs 有意識教養
反應式育兒(Reactive Parenting)
當下憑直覺或情緒回應,孩子哭→爸媽吼→場面失控。這是大腦的自動駕駛,快速但常留傷痕。
特徵:情緒帶頭、被動應對、只想眼前安靜。
例子:孩子在超市大哭要糖,爸媽直接吼「不要吵!」,雖然瞬間安靜,卻讓孩子更反感。
有意識教養(Conscious Parenting)

爸媽先覺察情緒,再選擇回應方式。不是假裝不生氣,而是承認「我被觸發」,並做出更有力量的選擇。
特徵:先暫停後回應、長遠視角、一致性與界線。
例子:孩子在超市大哭,媽媽深呼吸後蹲下來說:「今天不買糖,你可以選優格或水果。」——堅守立場,同時給孩子選擇。
說白了,有意識教養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從「反射性爆炸」轉向「有意識選擇」。
三招幫你在快崩潰時穩住自己
1. 先暫停,轉移注意力

孩子哭時,先處理自己。深呼吸三次,或暫時離開現場,給自己情緒緩衝時間。提醒自己:「我先穩住,再來處理。」
2. 理解孩子需求

孩子哭鬧不是故意找麻煩,而是還不會更好表達。
幼兒:哭是唯一求救方式
兒童:情緒代替語言
青少年:自我意識強烈,情緒更激烈
3. 開始自我對話

當你冷靜下來,提醒自己:
「孩子哭,是因為他還沒學會更好表達。」
「這不是針對我,而是需求未被滿足。」
「我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更好照顧孩子。」
爸媽也需要被支持,先照顧好自己才能陪伴孩子
「穩住自己」不是天生的超能力,而是一個反覆練習的過程。當你能先裝滿自己,才有餘力接住孩子。
如果你想學習更多具體方法,從反應式走向有意識教養,我會陪你一起練習。因為每位爸媽,都值得被支持。
✨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,但你不需要一個人摸索。

無論你想先小試一堂課,還是需要長期的陪伴與支持,Claudia 都會用專業與溫暖,陪你一起走這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