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孩子的行為總讓父母焦慮?
「有沒有方法讓孩子聽話一點?」
「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改掉壞脾氣?」
這是許多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最常提出的問題。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,我非常能理解這種焦慮。當孩子不受控的時候,父母常常覺得自己無能為力,甚至會懷疑是不是技巧不夠,或是自己失敗了。

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輪迴:拼命讀教養書、嘗試各種技巧,卻依然覺得孩子不聽話,自己更是精疲力竭。
直到後來,我才真正明白──教養不是「改變孩子」,而是先看見自己。
🔑 教養的前提:不是技巧,而是連結
很多父母希望有「立竿見影」的方法,但再多技巧,若沒有連結,也難以真正發揮作用。
連結,來自於孩子感受到你是安全的。
連結,來自於你願意傾聽,而不是急著指導。
連結,來自於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壓抑或爆炸。
✔ 當你穩下來,孩子才感到安全。
✔ 當你願意反思,孩子才願意靠近。
✔ 當你選擇陪伴,而不是控制,孩子才會打開心。
這就是教養的「根」。
🌼 第一個核心:親子連結
親子連結不是天生就有的,它需要透過日常經營。
有些父母覺得「我每天接送、餵飯,不就是陪伴了嗎?」但孩子感受到的,往往不是「時間長短」,而是「在場的品質」。

📌 親子連結的三個關鍵:
專注:放下手機,專心看著孩子。
共感:先理解孩子的感受,而不是急著糾正。
小儀式:睡前的擁抱、吃飯的聊天,都能成為安全感的來源。
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他就會更願意與父母合作,而不是用叛逆來對抗。
🌊 第二個核心:情緒穩定
父母的情緒,就像家庭的「天氣」。
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:當你心情煩躁時,孩子似乎特別愛頂嘴;當你情緒平穩時,孩子也更願意配合。
👉 這不是巧合,而是因為孩子天生對父母的情緒敏感。
穩定,不代表你不能生氣,而是當情緒出現時,你能覺察、接住,並選擇更好的回應方式。

🔎 小練習:
下次孩子惹你生氣時,先不要急著吼。
深呼吸三次,對自己說:「我的情緒很真實,但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。」
這樣的自我調節,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。
💡 第三個核心:教練式提問
很多父母慣用「指令式」的語言:
「去寫功課!」
「不要吵!」
「趕快去睡覺!」
但你會發現,孩子越大,這種命令的效果就越差。取而代之的,是教練式的提問──透過開放式的問題,引導孩子自己思考。

舉例:
與其說:「你怎麼又忘記作業?」
與其說:「趕快去收玩具!」
這樣的對話,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也能逐漸培養出自我負責的能力。
📖 一個真實案例
有一次,我的女兒因為不想寫功課而大哭。過去的我,可能會大聲斥責她,甚至罰她坐到桌前。但這次,我先蹲下來,輕聲問她:「你現在最難受的是什麼?」
她邊哭邊說:「我覺得作業好難,我怕我做不好。」
聽到這句話,我才發現,她不是不想做,而是害怕失敗。
於是我告訴她:「我們一起試試看,錯了也沒關係,媽媽會陪你。」
那一刻,我感受到她眼神的變化──從抗拒到安心。這就是連結的力量。
🪴 父母可以這樣開始

如果你正在教養的十字路口,不妨試試以下三步:
每天給自己一個停頓:在孩子回家前,先整理好情緒。
建立一個小連結習慣:每天五分鐘,單純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。
多用提問代替命令:先問孩子的想法,再一起討論解決方法。
這些練習看似簡單,但長期下來,會讓親子關係產生巨大改變。
🤝 教養,從自己開始
教養不是一場與孩子的戰爭,而是一場自我覺察的旅程。
當父母能夠穩住自己,看見自己,孩子也會在這份安全感中,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。
接下來,我會持續分享更多關於【親子連結、情緒穩定、教練式提問】的實用內容。

📌 如果你正在經歷教養的困惑,歡迎加官方Line留言告訴我:「你最近最困擾的是什麼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