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爸爸媽媽們,十月連假剛結束,大家還好嗎?
這次連假,我們家帶著三個孩子開車去日月潭,三小時的車程,簡直像跑了一場育兒馬拉松!
後座的三個孩子為了爭一包零食吵得不可開交,弟弟喊:「這是我買的,我不要給姊姊吃!」姊姊則直接出手搶,後座瞬間變成戰場。身為駕駛的我,一邊開車一邊默念「冷靜冷靜」,卻無法立刻解決。好不容易回到家,隔天送孩子上學又是一場混戰:不同的起床時間、不同的早餐需求,家裡活像戰場再現!
這樣的場景,你們家是不是也似曾相識?
其實,手足紛爭是家庭裡最常見、也最容易讓爸媽「心好累」的挑戰。身為一個親子教練,我不只聽過無數爸媽分享這些故事,自己也天天面對三個孩子的「戰火」。多年下來,我總結出一些方法,讓衝突變成學習的契機,也讓家庭氛圍回到輕鬆與溫暖。

今天,我要和大家分享 4 個實用的育兒解方,讓爸媽不再只是「救火」,而是能從根本預防衝突。
事後反思,拉近親子距離
孩子在情緒高漲時很難理性對話,但等到情境過後,爸媽可以帶著「反思」的角度陪孩子聊一聊。
舉例來說,當早上趕著出門,你忍不住大吼:「快點!我要遲到了!」,事後晚餐時,爸媽可以這樣說:
👉「今天早上媽媽真的很著急,對你們大聲吼了,真的很抱歉。但準時出門對我很重要,你們也想開心上學,對吧?我們一起想想,明天怎麼做可以更順利?」

這樣的對話有三個效果:
讓孩子感覺被理解,而不是只是被責罵
爸媽也能展現脆弱與誠實,增加彼此的連結
孩子能參與解決方案,培養「問題解決力」
事後反思,不只是情緒的收尾,更是家庭關係的修補。
提前預防,設定清晰期待
許多衝突其實是「可以預測的」。爸媽如果能提前設下規則,就能避免大部分的戰火。
像是長途車程,孩子容易不耐煩、爭玩具或零食。出發前可以和孩子討論:
「這趟車程有三小時,我們可以在車上玩什麼遊戲?」
「零食要怎麼分?要不要每個人自己帶一個小袋子?」
透過提前溝通,孩子會更清楚界線與期待,爭吵自然減少。
記住,孩子不是故意搗蛋,而是他們還在學習「情緒管理」。爸媽的預防引導,能讓孩子更快進入狀態,也讓旅途更愉快。
管理情境,而非只處理紛爭
在手足爭吵中,爸媽常被迫當「裁判」。但公平判斷其實不容易,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。
比起糾結於誰對誰錯,更有效的方法是:管理情境。
例如:
上車前先約定:「零食是大家一起分享的,如果有人搶,媽媽就先收起來,大家都沒得吃。」
玩具先設定「使用規則」,例如一人五分鐘輪流。
這樣爸媽不需要一直被捲入爭執,而是讓規則取代裁判。孩子也會學到:分享與妥協,才是讓遊戲繼續的方法。
正向鼓勵,勝過負面懲罰
孩子最需要的,不是「被懲罰」,而是「被看見」。
心理學研究指出:正向的肯定,比負向的處罰更能影響孩子的內在動機。

例如:
當孩子準時起床並順利吃完早餐,爸媽可以說:「哇,你今天好快就準備好了,讓我們可以準時出門,真的好棒!」
當哥哥願意幫弟弟收拾東西,可以誇獎:「你願意幫忙弟弟,真的是個好榜樣,媽媽看了很感動!」
這些話雖然簡單,卻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,被鼓勵去「主動重複」好行為。
長期下來,手足之間的競爭也會因為正向氛圍而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合作與支持。
讓連假不再是「育兒戰場」,而是全家的快樂回憶
連假出遊,本該是家人的快樂時光,但孩子之間的爭吵,常讓爸媽覺得比上班還累。

今天分享的 4 招解方:
事後反思,拉近親子距離
提前預防,設定清晰期待
管理情境,而非處理紛爭
正向鼓勵,勝過負面懲罰
這些方法來自我真實的育兒經驗,幫助我們從「救火」轉為「預防」,也讓家庭氛圍更穩定。
如果你也常常為孩子的爭吵感到頭痛,邀請你參加我的免費線上講座。我會分享更多真實案例與實用工具,陪你一起打造更和諧的親子時光。
✨ 育兒,不必獨自面對;當爸媽能「穩住自己」,孩子就能「活出力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