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,很多爸媽常常有一個共同困擾:
👉「我和另一半總是因為孩子的事情爭吵,該怎麼辦?」
其實,衝突在任何關係裡都無法完全避免。重點不在於「有沒有衝突」,而在於——你選擇透過衝突更理解彼此,還是急著證明自己才是對的?
正如一句話所說:
What are you fighting for? Not what are you fighting about?
(你爭的是「為了什麼」,而不是「因為什麼」。)
爭吵多半不是大事,而是價值觀不同

日常生活裡,大多數爭執都不是因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,而是一些看似小事的情境:
「為什麼你總是愛遲到?」
「為什麼這時候還要給孩子吃糖?」
到最後,爭吵的核心早就不是糖果或遲到,而是背後不同的價值觀。
👨 爸爸可能覺得:「偶爾吃個糖沒關係啊,生活要有彈性。」
👩 媽媽則認為:「這是原則,規矩不能被破壞。」
所以,真正的爭論點不是「糖果」,而是「誰才是對的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夫妻教養不同調,常常讓家庭氣氛緊張。
4個實用方法,讓夫妻少吵架多合作

那麼,面對教養不一致,該怎麼辦?以下4個方法,你可以馬上帶回生活裡練習:
1. 先暫停對話,不急著辯解
當你發現爭吵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時候,可以停下來說:
「我們現在只是想證明誰對誰錯,越講越生氣,我不想要這樣。」
暫停,不代表逃避,而是給彼此一個空間。
2. 說出共同的目標
提醒自己和對方:
「其實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。」
當共同目標被說出口,爭執就比較不會演變成「對立」,而是變成「同心」。
3. 承認彼此觀點都有價值
「我知道你堅持原則是對的,但我也覺得保持彈性很重要,其實兩者都沒錯。」
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能化解很多爭吵。因為衝突常常來自「不被理解」,而不是「意見不同」。
4. 等情緒冷卻後再談
情緒高漲時,往往只會愈說愈激烈。
試著先冷靜一下,再回到主題,會更有機會找到共識。
一個小提醒

並不是每一次對話都能馬上達成共識。
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「理解」。
理解對方也是在用他的方式愛孩子。
理解爸爸和媽媽的角色本來就不同,孩子正是因為多元的價值觀,才能學會更完整的世界觀。
衝突背後,真正的三大原因

其實,很多夫妻的爭吵,背後往往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這三個隱藏的需求:
關心與親近(Care & Closeness):你真的在乎我嗎?我能依靠你嗎?
尊重與肯定(Respect & Recognition):你有重視我的意見嗎?
權力與掌控(Power & Control):這個家裡,誰才說得算?
下次當爭執再發生時,可以先想想:這次的矛盾,其實是踩到哪一個原因?
當你能看清「衝突背後的需求」,就更容易跳脫「事件本身」的糾纏。
結語
夫妻在教養上有不同意見,是非常自然的事。
重點不是避免衝突,而是學會透過衝突「彼此靠近」。
✨ 記得:孩子需要的不是「完美無爭吵的爸媽」,而是能透過衝突仍然互相理解、互相合作的父母。
如果你也常常因為教養不一致而爭吵到心累,別忘了,尋求外部支持也是一種選擇。
歡迎加我官方 Line,我會陪你一起找到屬於你們家庭的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