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曾在親子關係中,感到憤怒、無力,甚至懷疑「我是不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」?
大部分人學教養,往往專注在「孩子要怎麼變好」:要更聽話、要更獨立、要更乖。

但真相卻常常讓人驚訝——教養的核心,其實不是孩子,而是我們自己。
🔍 孩子是我們的「鏡子」
孩子的行為,往往會映照出我們慣性的反應與未竟的情緒:
為什麼孩子頂嘴時,我會特別憤怒?
為什麼孩子拖延時,我比伴侶更焦躁?
為什麼孩子哭鬧時,我會下意識地想逃避?
這些反應,其實不是孩子「製造」的,而是提醒我們——有某些情緒與需求,還沒有被看見。
💡 真正的改變,從「先理解自己」開始

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,是急著糾正孩子的行為。
但這就像地板漏水,只是一再鋪新地磚,卻沒有找到牆後真正破裂的水管。
試著這樣做:
停下自動化的情緒反應。
問自己:「孩子的行為,讓我觸發了什麼感覺?」
去看見背後的原因:我是因為擔心被否定?還是害怕失控?
當我們願意先理解自己,就更能冷靜地處理孩子的需求。
🌿 同理,才是教養的轉折點

真正的改變,常常發生在我們願意放下「立即糾正」的衝動,而是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:
孩子哭鬧,可能是想被看見,而不是故意搗亂。
孩子拖延,可能是害怕失敗,而不是懶散。
孩子頂嘴,可能是渴望被尊重,而不是叛逆。
當我們開始以理解與同理來面對,親子關係不只是變得穩定,更多的是——我們開始用新的角度對待世界。
🌍 教養,讓我們的世界都鬆動了

許多父母分享,他們最大的改變,不只是孩子更合作、更快樂,而是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轉化:
與伴侶的爭吵減少了。
與同事的互動更自在了。
與原生家庭的糾結慢慢鬆開了。
因為學教養,不只是為了「教好孩子」,而是讓我們自己成為更柔軟、更穩定、更有力量的大人。
💬 給想要更多支持的你
如果你在閱讀時,心裡也有共鳴,
或是正在尋找一個能夠陪你梳理情緒、看見親子關係背後根源的引導,
我推薦你認識 親子教練 Claudia。

她的課程不是要你記下一百種「管教技巧」,
而是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,讓你真正理解孩子、也理解自己。
從而建立一種更柔軟而有力量的親子關係。🌱